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凉山生活 >  彝文输入计算机:开启彝文信息化处理新时代

彝文输入计算机:开启彝文信息化处理新时代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15-05-24 08:08:53 浏览:   【】【】【

...

彝文输入计算机:开启彝文信息化处理新时代贵州民族报记者 刘兴祥“彝文输入计算机,为彝文古籍整理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平台,今后,只要运用这套软件,就能实现彝文古籍整理和彝族文字的信息处理和学习。”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彝学专家王明贵日前介绍彝文输入计算机软件时说。这也是由毕节学院承担的“古彝文字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项目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

“古彝文字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毕节市获得的首个国家级课题“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于去年11月完成并通过评审。谈到这个国家级的课题,王明贵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介绍,“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这个项目是由彝学研究院老专家陈英先生领衔申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05年立项的“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及信息化项目”中的一个课题,这是毕节学院首个国家课题,也是毕节地区(今毕节市)的首个国家课题。

他说,课题负责人是著名彝文研究专家陈英先生,他曾经参加过《增订〈爨文丛刻〉》、《宇宙人文论》、《简明彝汉字典》的编纂,参加主编《滇川黔桂彝文字典》;课题组成员有吴学军、黄卫华、禄玉萍,都是对古彝文都有相当研究的专家;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又增加了吴勰、王俊、余舒、马辉、罗紫元、陈兴才等,他们都是硕士、博士以上学位,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也得到了毕节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黔枫、陈闯、林宏等专家,毕节学院许多在校的彝族学生;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罗德显、陈大进;毕节地区民族研究所王世忠等有关专家的参与和支持。课题从2006年正式开始研究工作,期间得到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贵州省彝学会,毕节地委、行署,毕节地区民宗局,毕节学院等的资助和大力支持。通过5年多的艰苦工作,这个项目于去年11月通过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组织的专家组的结题验收。

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统一之路艰难而曲折据了解,在这套彝文输入计算机软件中,有彝族文字5356个,这些常用字是从8万多个古彝文字库筛选出来的,要在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中选出这些常用字,难度可想而知。陈英向记者介绍了彝文字库的收集和彝文统一的有关情况。

他说,彝族先民在创造和使用文字的时候,大家用字基本相同,随着彝族人向各地迁徙,彝语出现方音方言差异,各地的彝族学者,习惯按自己所操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书写或抄书,而不同地方的读者,又按自己所操方音口语去释读、理解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各地的彝书中,有记载古代人、事、时、地、物的内容尽管相同,而各自释读理解总有差异,此外,有些彝字在彝族毕摩(经师)手写过程中,随意增减笔画,改变字形,逐渐变成了一字多形。仅就滇、川、黔、桂彝文古籍中所写“天、地、人”三个字而言,不同的“天”字有23个,“地”字有77个,“人字有30个。各地的彝文古籍中,不仅按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还混用着多形字。这样发展下来,形成“你的书我看不懂,我的书你读不通。”这就是彝文古籍“书不同文”的症结所在。

为此,滇川黔桂四省区于1992年成立了彝文协作组,随即组织由滇川黔桂四省区有关单位派出的一批彝语文工作者集中在昆明,从研究彝语方音方言入手,就各地的彝文古籍中,选取符合造字原则而便于书写、形体美观的字,共同整理一套“固定字形、字义,各按方音念读”的超方言通用彝文,编成滇川黔桂《彝文字典》,同时收集彝语各方言、土语区使用的全部彝文8万余字,编成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前者作为整理各地彝文古籍和研究彝学各学科的工具书,后者作为全民族的字库保存,这两本书已于2001年和2004年由云南、四川、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西南四省区彝文协作的重大科研成果,它为彝文古籍整理和输入计算机提供了参考依据。

“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方言等种种原因,彝文以同音假借字为用字的主要手段。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口语有六大方言二十五种土语,彝族先民们普遍混用同音字按自己的方言、土语撰写或传抄彝书,同一彝文而异体字多,一义多形的彝字大量存在。收集整理古彝字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高投入的系统工程。”彝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兴才介绍。他说,在具体收集整理过程中,最为艰难之处在于需要多次邀请滇川黔桂四省区彝学专家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中都聚集于毕节,不仅耗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尤其是对大量存在一义多形的古彝字,初步筛选出来后,反复对照经典彝文典籍,如《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物始纪略》等,经过专家反复多次讨论,甚至辩论,在学术上不断缩小分歧、逐步接近,实属不易。

编撰超方言彝文字典为软件提供基础支撑王明贵指出,彝族先民曾经建立过卢夷国、罗甸国、南诏国、罗施国、自杞国等国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和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彝族的居住格局是小聚居、大分散,口语上产生了差异,形成6大方言、25种土语,彝族先民们又有普遍混用同音字撰写或传抄彝书的习惯,传抄者又往往各按自己的方言、土语书写,因而造成同一彝文有许多异体字的情况,加上传抄者各自的造字、改字,致使一义多形的字不断增多,出现异体字较多的现象。为了全面、系统地深入整理、研究彝文古籍,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逐步达到“书同文”的目标,“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协作组”在组织整理一套超方言彝文的基础上,组织编纂超方言《彝文字典》,为此确定了“固定字形字义,各按方言念读”的原则,使其作为一部工具书的作用得到最好的发挥,能够普遍使用。王明贵说,受“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协作组”的书面委托,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陈英老先生主持《彝文字典》的增订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寻求出书资金。这部《彝文字典》增订本是作为“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支撑成果,将使用新开发的软件成果来出书,其意义非同一般,在古彝文整理的计算机开发上是划时代的跨越。

5363个古彝文已基本满足古彝文学习和文字处理需要对于输入计算机的这5363个常用字有哪些特点,如果输入计算机,这些字能否满足正常的学习彝文和出版的需要等问题,毕节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黄卫华介绍了这套软件的性能和特点。

他说,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研发的这套古彝文计算机输入软件和选用的5000多古彝文字,其特点有:一是在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组长、云南省彝学会会长马立三先生授权委托下,在原滇川黔桂《彝文字典》的基础上,由原字典业务主编陈英研究员再次组织滇川黔桂古彝文专家在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研究修订的,所选用的古彝文字有广泛的包容性和普遍的适用性;二是研制的这套软件和所选用的4000多古彝文字完全遵从古彝文的书写规律和构字规律,有很严谨的科学性;三是所选用4000多古彝文字是从古至今仍在彝文古籍中、滇川黔桂和全国广大彝族同胞中使用的活的民族文字,有其广泛使用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古彝文计算机输入软件和所选用的古彝文字能在全国彝族同胞中能很好推广使用;四是该项目为国家相关部门对古彝文项目的首个立项,对今后古彝文信息化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项项目的立项和项目的顺利结题对今后古彝文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现在用来研制输入法的5000多古彝文字,应该说基本能够满足对古彝文学习和文字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对出版和研究来说还应再增加少数生僻字、异体字,使其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条件下对彝文信息化处理的需要;我们已使用了研制出的古彝文输入法进行《彝文字典》(增订本)的古彝文计算机录入,完全能在Word文档和文本文档上使用,但由于古彝文输法是由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和学校信息化管理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在借用其他国际区位码进行研制的,因此,在桌面上进行古彝文信息处理时需要反复进行切换,个别选字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但这些小问题并不防碍对这套输入法的使用,通过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古彝文计算机输入法将会更加完善,古彝文输入法的推广使用必将在广大彝区经济文化建设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是课题取得成功的关键项目的成功结题,除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攻关外,和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陈兴才介绍,古彝文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它对于彝族传统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说,没有古彝文的信息化,也就没有古彝文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在“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也饱含了滇川黔桂彝学专家们大量的心血。自2004年4月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首次委托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就《彝文字典》进行彝字和义项增补,建立古彝文计算机字库后,2005年10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王铁琨副司长到我校检查和指导彝文信息化工作;省民委副主任刘晖、徐飞,副巡视员覃邵英和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的同志先后到毕节学院对彝文信息化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2007年3月和7月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科院、西南民族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两次到毕节学院召开了全国传统彝文国际标准编码研讨会,并对“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项目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部语信司、国家信息化标准委员会等国家有关部委给予了该项目的研究必要的项目研究经费支持,特别是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贵州省人大副主任顾久等领导多次亲临毕节学院检查和指导古彝文信息化工作,并多方协调、筹措研究经费,为学院完成“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项目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毕节市委、市政府,毕节市民宗委,毕节学院也对该项目的研制给予了经费上鼎力支持,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学专家们,云南省彝学会、贵州省彝学会、毕节市彝学会、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毕节市民族研究所等地和单位的彝学专家们为该项目的研制和《彝文字典》(增订本)的编纂付出了的辛勤的劳动,特别是毕节学院党委书记陈永祥、院长张学立对此项目的立项、研究、争取和解决研究经费、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等花费了大量心血。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凉山州网-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