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凉山彝族 > 彝族舞蹈 >  最古老的彝族舞蹈----撮泰吉

最古老的彝族舞蹈----撮泰吉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15-04-05 21:09:51 浏览:   【】【】【
最古老的彝族舞蹈----撮泰吉
傩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字,与古代先民的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紧密相连,是原始自然宗教信仰的产物。据史料记载,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了周代,每年的季春之月的“国傩”、仲秋之月的“天子傩”和季冬之月的“大傩”,都是要举行大型的傩祭活动。此后,经历了若干朝代,一直在民间作为一种驱逐疫鬼、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平安的重要活动,也逐渐成为带有地方色彩的民间风俗。其形式主要是从傩祭、傩舞演变到傩戏,其主题也从驱鬼、娱神发展到娱人。直到今天,这种活动仍然残留在一些地区一些人群的文化精神生活之中。贵州,就是“傩”文化保留最多的地方,“撮泰吉”就是其中的一种。

“撮泰吉”(或“撮衬姐”)是彝族中的一种傩戏,属于夜郎歌舞系列的一种。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板底乡一带。在当地彝语中,“撮”意思是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思是玩耍、游戏。所以,又称为“变人戏”。是祖先(神鬼)变化为人出来活动的游戏。它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有专家认为,它较好地保留了傩戏“初级阶段”的形态,更具有“活化石”的意义。

在当地,“撮泰吉”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举行,意在驱灾除邪,迎吉祥,祈丰收。每到此时,不管是到一村一寨、或是一家一户演出,都是灯笼火把,火炮齐鸣,锣鼓喧天,非常热闹。有的地方还会组织舞龙队尾随其后,助兴助威。“撮泰吉”戏,由“祭祀”、“变人戏”、“喜庆”、“扫寨除火星”四个部分组成。表演者有的扮耕牛、耍狮子,有的敲锣鼓、扛灯笼;有6个主要人物:2000岁的“惹嘎补”(意为山神老人),是自然智慧的化身;1700岁的“阿布摩”(意为老爷爷)和1500岁的“阿达摩”(意为老婆婆)是一对彝族老人,他们的孩子“阿安”(意为小娃娃);还有1200岁的“马洪摩”(意为苗族老人)和1000岁的“嘿布”(意为汉族老人)。“惹嘎补”不戴面具,但他的化妆十分奇特怪异却颇有寓意:头上插两只包谷棒子象征苍老,用麻丝细绳和麦草做胡须象征长寿,用两只鸡蛋壳做眼镜象征透过混沌看清世界沧桑变化;其余五人都戴黑色面具,面具造型原始古朴,用白粉勾画出面部的波浪纹饰。他们象征椎髻的的锥形头饰,象征裸体的交叉缠身白布,手持木棍,半蹲的罗圈腿,摇摇晃晃的行走姿势,奇特的吸气发音,怪腔怪调的呼喊,“嗷嗷”“呜呜”的猿猴叫声……。“变人戏”直接铺陈人类生产、繁衍的过程,直观地反映出先民对生存竞争与种族延续至关重要的朴素自然观。这些都会让人想像到人类进化、野性未泯的远古,想起人们生存、繁衍、生产的种种艰难。

“惹嘎补”在领诵“祝词”中唱道:彝家起源岩头上,年收两季谷,地名叫谷仇。就在谷仇那个地方,边收谷子边播种,五谷长得手膀一样粗,一颗够做一顿饭,半颗够做一顿晌午。就在谷仇那个地方,五谷落一支,落在阿玉斗米(今东川),……五谷落一支,落在儿地猴(今威宁草海)……。五谷落一支,落在那楼走谷(今威宁盐仓)……表演者以祖先神的身份,用对话和舞蹈的形式,用“五谷分枝”的隐喻,再现彝族先民迁徙、农耕和繁衍的历史演变过程。有趣的是,“惹嘎补”所叙述的迁徙路线,与彝族毕摩的《指路经》(一种为亡魂指引回归祖地的经文)中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其蕴含的民族民间文化魅力,使不少中外民俗学家颇感兴趣,并成为当地十分引人注目的、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源于新浪博客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