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凉山生活 >  彝家女的“嫁妆”

彝家女的“嫁妆”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14-11-19 23:11:12 浏览:   【】【】【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远近闻名的彝族花灯之乡——蒙自市雨过铺镇永宁村委会。

这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彝族大村庄,整个村子坐落在碧波荡漾的长桥海畔。

走进永宁村陈列着众多历史文物的彝族花灯传习馆,最让我为之震撼的是该村杨秀英老人捐赠的那件已有80多年历史且精美别致的“嫁妆”,以及老人留存的一块70年前的土肥皂。

摆放在玻璃平柜里面那套杨秀英老人的“嫁妆”,其外形有点类似于古代汉族的霞帔,美丽无比。整件“嫁妆”用丝线层层叠叠地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人物、有花鸟,这些图案色彩鲜明、栩栩如生。

“嫁妆”是一个女子的陪嫁之物。在封建社会婚姻可以说是一个女人的全部。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少女从懂事之时,就开始一针一线地绣自己的“嫁妆”。这一针一线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我想杨秀英老人的“嫁妆”之所以在现今看来如此美丽,是因为每一针每一线都包含着老人的期待与希望。

还有那块保存了70年的土肥皂,据说也是老人的“嫁妆”之一。这块70年前的肥皂带着清末时代的特征呈现在我面前。那个时代山河凋敝,外国列强带来了侵略,而对于蒙自这个边远小城,列强也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活方式,这块肥皂也可能是当时“高大上”的生活方式中的一种。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肥皂对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但在新中国成立前,能拥有一块肥皂是很骄傲的一件事。我想老人之所以把一块“土肥皂”收藏70年之久,除了是陪嫁之物以外,很可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也许是这块“土肥皂”珍藏完好的缘故。

按照当地习俗,美丽的“嫁妆”应该随老人“西去”的,然而,杨秀英老人却无私地把“嫁妆”捐赠给村里的传习馆,这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观赏这套美丽的“嫁妆”,而且还可以让彝家姑娘的追求与向往继续延续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或网络某些媒体,具体内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www.liangshanzhou.com)。

 

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