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凉山生活 >  大凉山大品牌 大产品大效益

大凉山大品牌 大产品大效益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14-11-18 23:11:53 浏览:   【】【】【

凉山现代农业为何能走出稳增长调结构,从硬仗到胜仗的一条波澜壮阔发展路子?

从地理资源看,凉山,大山大水大资源,四川省重要的农业大州。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广袤肥沃的土地资源,催生出琳琅满目的优质特色农产品。

从重视程度看,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及各县市都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并把产业作为夯实凉山跨越的坚实基础,把产品作为撬动凉山跨越的品牌力量。之前,全州出台-系列政策保障和组织措施。

从思路转变看,全州瞄准“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大力促增收、全面建小康”,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突破口,推动大农业步入了转型升级快车道。

从主体培育看,全州主抓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现代林业稳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加大、规模化经营务实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进入质效双增新阶段。

为此,多次来凉山调研的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感慨道,大凉山是我省农业多元地的代表,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第二粮仓。近年来,当地加快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推进“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在现代农业综合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特色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积极路径,是实现助农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008年11月5日,凉山州与省农业厅签订了加快凉山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推动凉山农业上台阶合作备忘录。双方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做强特色产业、提升产品质量”的要求,发挥优势,加强支持与合作,打造攀西优质农产品基地,全面推进凉山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市场是优质农产品品牌的试金石,消费者是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口碑,助农增收、致富一方是优质农产品品牌的百姓奖杯。

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期任务中,凉山各级农业部门严格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能职责,纵深推进品牌战略,努力建设大基地,开拓大市场,打造大品牌,服务农业,助农增收,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出更加积极有力的作用。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绿色产业再增殊荣。

2013年底,全州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全州农业增加值增长4.8%、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粮食总产量达到207.04万吨、增长3.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9元、增长14.6%,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位、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

2013年,全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7.98万人、同比增长20.27%。劳务收入提前两年突破百亿元、达到106.22亿元。务工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84万元。全州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499元。

放大农业资源大优势——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富集;生物种类繁多,作物优质高产。凉山境内优越的光、热、水资源,多日照、雨热同季的多样性气候特征,满足了多种作物的生长需求。有中国南北兼有的高等植物200多种,各种生物资源6000多种,其中植物4000多种、动物1200多种、微生物类群1000多种,有“川南粮仓”、西南“基因库”之称,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据土地资源详查,现有耕地632.1万亩,林业用地4988万亩,草原、草山2716万亩,境内山地占71%、平坝占12%、高原占17%,安宁河谷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境内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的土地140多万亩。

——农村劳动力多,劳务开发潜力大。2013年,全州有乡村人口425.9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4%,有农村劳动力280多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6.7%,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巨大。

建成特色产业大基地——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以“种植销售世界最好烟叶”为目标,优化品种结构、培育凉山“清甜香”型烟叶风格特色、提高烟叶质量,成为中国知名烟企争抢的优质原料。2013年,收购烟叶260.05万担,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市州第二、全省第一;烟叶均价达到25.74元/公斤,烟农增收5.15亿元。

——成功创建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马铃薯基地。2013年,马铃薯鲜薯产量340.99万吨、同比增长13.27%,薯农新增收入1.81亿元,已成为二半山农民朋友增收的重要来源。凉山马铃薯种植面积已占全省的26%、产量占31%,在种薯生产、良种推广机制、企业建基地等方面居于领先地位,马铃薯面积、产量、商品量、经济效益四项指标居全省首位。

——成功创建“中国苦荞之都”。以世界苦荞在中国、中国苦荞在凉山定位,引导扶持苦荞产业以及精深加工业发展,全州苦荞加工企业达到34家,带动苦荞原料价格上涨,成为凉山州高山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凉山州正在推进苦荞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力争把凉山打造成为集苦荞生产、研发、加工、检测和市场为一体的“世界苦荞之都”。

——成功创建“中国茧丝之都”。全州已建成年产茧20万担以上的县1个,10~20万担的1个、5~10万担的1个、1~5万担的县4个,产茧上千担的基地乡镇55个、重点村91个。2013年,产茧49.09万担,10年蝉联全省第一,占全省产茧总量的30%以上。

——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花卉基地。以“种植销售世界最好的花”为目标,深入推进花卉国际合作,引进花卉产业化经营企业,2013年销售鲜切花3200万枝,全州花卉连片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

——建设全国优质高原水果基地。“大凉山”会理石榴、“大凉山”盐源苹果、“大凉山”雷波肚脐驰名国内,全州水果产量102.9万吨,特色水果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建设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产基地。加快瘦肉型生猪、肉牛、山羊、绵羊、乳品、生态肉鸡、肉鸭“七大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2013年,全州肉、蛋、奶产量44.54万吨、2.63万吨和4.39万吨,生猪出栏489.7万头、牛27.79万头、羊280.29万只。畜牧业产值完成144.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45%。

——建设四川重要的特色农产品输出基地。全州优质水稻产量达到54万多吨,全州蔬菜产量达到243万吨,核桃产量达到3万多吨,青红花椒达到1万吨,油橄榄达到1000吨,特色水产品产量达到2.3万吨。优质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使凉山成为成都的“菜篮子”之一。

培育新型经营大主体——培育企业“强”带动。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办、培育、扶持、引进龙头企业。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03家,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7.9亿元,实现销售利润26.6亿元、税金34.7亿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087元。

——抱团经营“聚”合力。启动州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规范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全州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2570个,全州农民合作组织成员12.1万个,带动农户36.9万户,成员户均收入2.4万元。

——加大支持“添”动力。对做到“四统一”、品牌创建成效显著的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在要素保障上予以重点倾斜,重奖首次获得国家、省级品牌的经营主体1070万元,州级财政三年向62家贷款企业贴息1078万元,推荐并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农民合作社7个、省级39个、州级84个,争取省级1050万元、州级投入150万元资金支持示范农民合作组织建设。

实施新村新寨大布局我州切实把新村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的优先位置、把彝家新寨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的优先位置,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一手抓大凉山彝家新寨和木里藏区新村建设、跨越发展。按照整体谋划、规划到村、责任到人、现场推动、抓点示范、成片推进的要求,启动实施“百村示范”、“百乡千村”新村建设工程。到2013年底,累计整合投入各类资金184.99亿元,建成新村新寨1534个,惠及村民17.2万户、77.41万人。

——坚持精心组织,全面部署,加快推进新村新寨建设。州委、州政府把新村新寨建设纳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去谋划、去布局、去推进。以召开州委常委扩大会、州政府常务会、全州新村新寨建设现场推进会等方式,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和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川东北片区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研究解决的办法,印发《关于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对全州新村新寨建设作出总体性安排部署。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提高新村新寨建设水平。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五新一体”要求,统筹推进新村新寨建设。根据自然、经济、环境和群众承受能力,“一村一策”、“一村一规”、“一村一图”,科学编制年度新村新寨建设实施方案。新建改扩建并举,点线片联动,分类推进政府引领型、工业助推进型、城市扩容型、生态建设型、移民安置型、扶贫攻坚型新村建设。突出地域风格、民族特色,印制精美的“前庭后院加小楼”川滇民居、“前庭后院加屋檐”彝家特色民居图集,免费提供村民选择。以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等多种方式,统一风格、统一色彩、统一装饰,错落有致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田园新村新寨。

——坚持产村相融,创新驱动,着力新村新寨产业发展。围绕农民集中居住、产业互动相融、农民持续增收目标,以省级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重点县建设为突破口,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大力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对接大市场、大企业,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载体,加快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形成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增收局面。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业。

——坚持民生为先,设施配套,完善新村新寨服务功能。围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行政村为单位,加快“1+N”村民活动中心建设,开展农技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指导服务、商贸服务、社会保障和各种社会管理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向新村新寨延伸。

——坚持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增强新村新寨发展活力。按照“统筹规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各司其职”的原则,捆绑强农惠农富农、烟水工程、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园区拆迁、D级危房改造等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投、群众出、项目捆、单位助、社会捐、政策补、金融贷的多元投入机制和“多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资金使用管理模式。

——坚持转变作风,干在实处,确保新村新寨建设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项目情况、工程进度、建设质量、资金拨付、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五公示”制度,全面推进质量、价格、工期、廉政、安全“五位一体”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对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物资选购、资金安排、管理使用等严格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使新村新寨新房中住“新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或网络某些媒体,具体内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www.liangshanzhou.com)。

 

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