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凉山生活 >  “80后”女孩熊丽传承“非遗”薪火

“80后”女孩熊丽传承“非遗”薪火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16-10-15 10:10:31 浏览:   【】【】【

“80后”女孩熊丽传承“非遗”薪火

德昌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后继有人

傈僳族原生态歌舞、服饰、婚俗、阔时节、口弦、葫芦笙、火草织布技艺、民间文学等多彩的内容,是德昌县最具民族特色的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闪烁着德昌傈僳人民的睿智光芒。

目前,德昌县已成功申报了9个省级、13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3个省级、14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意味着德昌县已初步构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传承体系。标志着德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从纵深方向发展到实质性保护阶段。

“80后”女孩熊丽

嘎且且撒勒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熊丽,一个“80后”女孩,省级嘎且且撒勒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德昌南山中心校副校长。

近日,我们见到了熊丽。

这个生长在德昌的傈僳族女孩,着一身白色运动装,向着我们一溜小跑,利落的马尾一摇一荡,显得活泼干练。

“嘎且且撒勒舞”傈僳语意为来跳美好的舞蹈。相传是由72种曲调组成的72种舞蹈。傈僳人但凡祭庆典礼、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庆贺丰收和战争、祈祷神灵,或男女青年相聚,都要跳嘎且且撒勒舞。

熊丽随身携带的包里有一套常用的傈僳族服饰,在记者好奇心的催促下,她换上了这身宝贝行头。

戴上五彩的珠帽“额勒”,穿上镶彩边的短衫“皮度”、及脚踝的印花百褶裙,这个标准的“80后”神采飞扬地谈起了让她“欲罢不能”的嘎且且撒勒舞。

熊丽说,舞蹈跳法有:三脚、七脚、抵脚、靠背等,形式由数人至数十人拉手连成圆圈,或站成两排对跳。舞蹈动作如挖苕、扳包谷、摘东西、纺麻、撵麂子、鸟儿喝水、哐娃娃、团结舞、找朋友等都来自于傈僳人的生产生活。

“结婚时,在新娘送出门前要跳这个舞,到了男方家要跳,拜堂、喝同心酒后还要跳,所不同的是前面加三转退脚舞,正三转用于新人结婚,反三转用于老人过世。”说罢,熊丽现场比划了几个简单的动作。

长裙摇曳 色彩翻飞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傈僳族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熊丽所属的德昌傈僳分支为“花傈僳”。

德昌傈僳族聚居区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著称,因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被誉为保持最原始风情的傈僳族分支。

熊丽出生在德昌金沙乡傈僳山寨,父亲在金沙乡中心校教书,母亲是乡干部。根据傈僳族的习俗,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之间,都会举办一场接一场的婚礼,葫芦笙和嘎且且撒勒舞在婚礼中反复出现。

熊丽说,她最初想学嘎且且撒勒舞时,刚满6岁。婚礼上,一听到葫芦笙的曲调,“手脚就想动,就想去跳”。

小熊丽最期待的,就是在婚礼中,跟着大人一起尽情地跳舞、对歌,“通宵达旦耍3天”。在娱乐生活相对匮乏的日子里,不眠不休的欢歌热舞带给熊丽无穷的乐趣,也为她打下了深厚的舞蹈功底。

忧虑“花傈僳”传统文化被遗忘

1999年,熊丽从西昌师范校毕业。2000年,熊丽开始在金沙乡代课。音乐课上,熊丽教男生们学吹葫芦笙,发现学生提不起兴趣,收效甚微。通过观察和交谈,她发现现在的年轻孩子普遍喜欢流行音乐,觉得传统音乐单调乏味。

“从前,乡亲生产生活用的都是木头盆子、木头水桶,现在都用塑料制品了,寨子里的年轻人出外打工,过年、过节没有时间回家,娱乐活动被打麻将、看电视、上网取代,听着葫芦笙也无动于衷。”放假回到老家,看着这样的情况,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非常忧虑。

熊丽感觉到了傈僳族文化面临断代的危机,开始自发地指导组织学生跳舞,希望学生们“多学会几种舞蹈”,改变这种状况。

从“教师”到“传承人”

“看傈僳族会不会跳舞就看会不会嘎且且撒勒舞。”熊丽说,嘎且且撒勒舞是傈僳族的启蒙舞,传承的是原生态,无任何道具,其他舞无法取代。

空余时间里,她辅导村里的舞蹈队,带他们到县上来展示。舞蹈队热情很高,过年的时候也不落下,男女老少队员穿着傈僳服装在德昌城里各处花园公园里跳舞,从初一跳到初七。

熊丽和队员们常年坚持不懈,舞跳得越来越好,吸引了众多“粉丝”。六、七十岁的老人们背着孙孙在广场跳,一些三、四十岁的“麻友”们取消了每晚“雷打不动”的牌局,也被吸引了进来。

来自县文化馆等各路文化工作者也无数次奔赴金沙和南山两个傈僳族乡收集整理文字素材,拍摄录制影像资料,积极开展发掘、收集、整理、保护工作。

德昌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局长贺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它的拥有者、储藏者存在于民间,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与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如果不对传承人进行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只能是句空话。”

熊丽自发组织大家跳舞、演出,传播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事迹被德昌县领导和工作人员列为典型。2007年至2009年,熊丽在金沙乡挂职任乡党委副书记,将嘎且且撒勒舞的推广和传播搞得如火如荼。

嘎且且撒勒舞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9年,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熊丽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贺萍高兴地说,“2009年,德昌县傈僳族服饰、刺绣、葫芦笙三个项目作为凉山非遗代表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有幸亮相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德昌傈僳族文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高度。”

持续发力 一路前行

近年来,德昌县委、县政府把挖掘、打造、保护傈僳族文化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写入了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

文广部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精心策划、认真实施、全力打造。

2008年至今,德昌县精心收集编撰了《德昌傈僳民俗故事》、《燕子留恋的地方·德昌传说》等6部书籍,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2007年,德昌县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列入4类11项,其中傈僳族葫芦笙演奏和制作技艺等7项,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有5项升级为省级保护名录。

2010年3月,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公示了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第一批传承人推荐名单,德昌傈僳族刺绣技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等等6个非遗项目和熊丽、谷绍英、邝冬芸等8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荣列其中。

目前,德昌县已成功申报了9个省级、13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3个省级、14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熊丽说,德昌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古朴厚重,是担心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危机感始终敦促着她一路前行。

3月,南山中心校开学了。熊丽挤出更多的空余时间对学生们进行舞蹈培训,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兴趣课堂中教孩子吹葫芦笙。

“现在,最有利的条件就是和娃娃们在一起。”熊丽说,音乐、舞蹈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熊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代表着责任,意味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承诺和坚守。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凉山州网-凉山彝族自治州新闻媒体平台(www.liangshanzhou.com)

 

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