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凉山生活 >  当下凉山彝族诗歌的“内忧外患”

当下凉山彝族诗歌的“内忧外患”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15-05-24 08:08:45 浏览:   【】【】【

...

当下凉山彝族诗歌的“内忧外患”

吉克.布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都是在社会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多重碰撞的作用之中生成的。彝族人大部分聚居在边远、艰苦的西南山地,这种山高水远的封闭的历史处境长期处于落后和贫穷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其文化的民族性越发突显,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个时代会激发一个时代的现实感。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尤其在近三十年的历史里,中国现代诗歌已从朦胧诗发展到新生代诗,从“一代人的诗歌”发展为“一个人的诗歌”。纵向来看,从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思潮之后,中国开始接受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批判理论,个人主体性的无限放大时期,中国诗歌的立场彻底地由“公众”转向“我们”又转向了“我”,这是一个一元到多元的过程。彝族诗歌也在沿着此轨迹缓慢前进。

一、传承与发展?

虽然“边缘化”的写作状态使诗人既可能绕过被主流话语利用的表达陷阱,也得以避免诗歌创作的盲目摸索、莽撞激进,对真正有志于诗艺探索的诗人而言,未必不是好事。彝族诗歌的“缓慢”前进是由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构成的,例如,彝区山高路险的地理环境使得交通不便所带来的信息迟到;长期封闭的历史境遇所造成的总体文化水平相比国内外呈现出断裂、低下、单一;总而言之就是相对边缘化的文化处境。但是近年来,尤其是当下,文化自信和文化失落成为两种极端并存:一部分人排斥他文化而对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豪感;而更大一部分人对受到来自国内乃至国外的各种文化挤压则表现得过于失落和焦虑。但无论如何,这些殊途同归的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让他们把目光投向过去,也就是传统,在传统里寻找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

如何继承传统艺术并让它充分显示其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并真正存活于当代人的生活中,目前,我们对这些自以为已经弄明白的问题,现实表现出来的却是——大不明白。尤其是面对逐渐强化的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有关问题便愈显突出。现实告诉我们,关于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主体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文化的选择以至传承上,抛弃什么和保留什么,都掌握在文化主体手中。集种种原因,不论纵向和横向比较,总体文化水平还相对低下的彝族地区,诗人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作为彝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个体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诗歌文本显露出的问题是:信誓旦旦背后,诗人们对民族文化原生态的体验远远不够深入,民间性弱,更有甚者把文本走向了单一化和僵化(虽然我们一再的说到过这个问题)。古人说:“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从逻辑上来讲,离开故土的草木固然结不出好果,我们身边的民族主义者们常扬言继承传统这件事情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然而在任何事情上,如果只做简单的表态、粗略的描述是最为容易的。但真正考验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辨识以及取舍和改造。

事实上,社会在发展变化。人随时代与现实生活而存在,文化艺术在发展中获得生机,因此,无论是作为传承主体的人来说,还是从作为传承对象的艺术而言,发展变化是必然也是必须的。而且我们应该清楚此中得失并存,极端的民族主义或媚外情怀都是错误的。真正有着丰厚基础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在与他文化碰撞时并不会失去个性,反而会迸发新的启迪和生机。通观中外有创造过灿烂文化的民族,均具有俯瞰整个人类的高点和包容百家的胸襟。这就要求诗人们在一定的距离感中审视民族艺术,要能“入乎其内”,又能够“出乎其外”,站在更高的基点上,以开阔的视野进行选择和判断;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理想精神较强,能够从主客双向互动的多视觉、多维度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行理性客观分析与思考,并有能力作出富有学理的阐释;具有较强的时代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观念到实践不脱离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

一个民族的文学追求、文学性格与过去的历史密切相关,也与它当代的历史处境密不可分,这是其文学形成某些独有的特征的原因。对于传统,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种所谓“历史同情”,“博物馆式”的原封不动的继承,而需要一种学理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要传承更要超越。

二、所谓“后现代”?

我们不能在“回望”中丧失继承遗产的能力,纵然也不能在当下复杂的境遇中失去了方向。“后现代”是一个多义“能指”,是在“第三代诗人”之后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文化形态。英国理论家伊格尔顿对“后现代”的研究和分类比较明晰,在伊格尔顿的分类基础上, 我们可以对“后现代”作一个简单的指认。1、美学风格——后现代主义艺术。2、历史分期——后现代社会。3、思维方式——后现代批判理论。“后现代”20多年来在中国跨文化阅读中贯穿始终,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社会的美学风格和批判理论, 它对西方社会的演进不可能在非西方世界具有相同的意义。我们需要哪种性质的后现代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对于“后现代”一系列理论的热潮在中国已经退去,但在诗歌理论基础薄弱的彝区来讲仍然显得新鲜。其实后现代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姗姗来迟,它早已在诗人们的诗歌中悄然的发生化学作用,推动着当下的彝族诗歌在多元化道路上的进行探索。我们欣然的看到彝族诗歌从单一的关注本民族生活习俗,节庆礼祭等内部元素,转向关注广大社会,表达个人思想等。后现代所提倡以现实的多元对应思想文化的多元。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还是表现出强大活力的网络诗歌,都已认同。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以“平面、拟象、拼贴、戏拟、复制”等美学范型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来到中国后因水土不服而发生了变异,成为一种带有中国式的驳杂的多元化。所以它再从主流城市进入边远地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理论自身与本土现实的对位。如果我们只本着新鲜猎奇或急功近利的各种心态盲目的追随,我们便和那些缺乏辨识力的狂热追星族无样,这将是对后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大误读。一个漂洋过海、翻山越岭而来并饱受争议的思潮,若能轻易的给出一个态度,显示出的不过是思考的天真。

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这种混乱不清的价值观所带来的问题在主流城市和热闹的诗歌前线已经非常明晰,它使当前诗歌的多元化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反而使诗歌失去平衡,使诗歌本身承载的艺术流失荒野,偏生出很多不为人解的“个性”和“独特”。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故意和策略,艺术离艺术越来越远,人被自己所背离。当下诗歌失去夕日辉煌,读者骤减,并不是无理可依的。

三、如何学习?

我们都似乎很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任何的文化创作都离不开其文化之根。这种认识其实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更为突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本民族生命体验的结果,它鲜明的特色也成为识别其民族文化的符号。诗人围绕着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创作,固然独显特色,但当写作到达某一个阶段以后,你会领悟到,个人创作必须融入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而大部分人所担忧的来自外界文化的挑战、挤压,甚至“同化”,笔者认为民族艺术是不同地域、人文、历史等层层因素长期染色的结果,有其稳定的民族文化基因,因此绝不是任何外力可以轻易改变的,民族艺术的良性的、合规律的发展变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舍弃其独特的个性风采。它的变化与发展其实是时代、历史、经济、文明等所推演出来的新的传统艺术。新时代的民族艺术审美有其新的内涵和新的美学机缘,面对主流文化的挑战,不但不会远离民族艺术的本土内涵,反而会使之更加彰显。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凉山州网-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