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凉山生活 >  传承、保护、弘扬多姿多彩的凉都原生民族文化

传承、保护、弘扬多姿多彩的凉都原生民族文化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15-05-23 22:10:20 浏览:   【】【】【

传承、保护、弘扬多姿多彩的凉都原生民族文化——六盘水市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纪实贵州民族报记者 刘兴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六盘水市的羊皮鼓舞、海马舞、铃铛舞、芦笙舞等一批民族民间舞蹈在全国、全省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多项大奖。2005年至今,全市有六枝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盘县布依族口传史诗——布依族盘歌、水城苗族芦苼舞(箐鸡舞)、盘县淤泥彝族山歌4个项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全市的‘非遗’保护名录中,99%以上的项目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

谈到六盘水市的民族古籍整理情况,市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柳远胜说。

多彩文化共生共荣共发展六盘水市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全市共有47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7个、少数民族人口80余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7%;,民族乡50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52%,民族乡区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4%,;全市历史文化绝大部分存活于民族地区。形成了六盘水市少数民族“民族成份多、人口比例高、居住区域广、历史源流长、文化存量大、文化积淀深”的特点。

柳远胜介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典型地域特点的绚丽多彩的六盘水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古籍就是民族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民族文化重要标志和载体。千百年来,民族古籍以文献、铭刻、口碑等形式,承载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宗教观念、文化科技等民族文化内涵,对民族心理认同、民族情感聚凝、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等方面起到过根本性、时代性、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显示,六盘水市的古籍存量之大,内容之丰富都是惊人的,在六盘水近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存着彝族古籍、苗族古籍、布依族古籍、仡佬族古籍、回族古籍、满族古籍等标志性民族文化载体。经重点调查,彝文古籍7800多册,铭刻和摩崖40多处,口碑古籍万余首,彝文古籍散存数排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云南省红河州。彝文古籍传承人毕摩140余人,排全国毕摩第二位。口碑古籍传承人600多人;苗文古籍164册,为全国苗文自创型文字,口碑古籍万余首,口碑古籍传承人600多人;布依文古籍5000多册,斯拉夫字母记录布依语文献一册,开创斯拉夫字母记录布依语的先河。布依文传承人布摩100余人,境内散存布依族文献排全省第二,布依族民间口碑传承人600多人,仡佬族原生态古籍一件,口碑古籍千余首,传承人近百余人,我市是全国仡佬族语言和风俗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回族阿文碑68通,满汉合壁碑一通。

在六盘水较为狭小的区域空间内具有如此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存世,充分体现了六盘水民族文化共生共存的多样性和共生共荣的和谐性。鉴于丰厚的民族古籍存量状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于1988年3月根据国办发(1984)号和黔办发(1984)号文件精神,以市编字(1988)号文件成立了“六盘水市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之后,盘县、水城县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相继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六枝特区、钟山区、于本世纪初相继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从此,六盘水市的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进入了一个传承、整理、保护和弘扬的新时期。

古籍收集,筚路蓝缕发浩歌古籍整理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六盘水市古籍办和市档案馆的同志多次到六枝特区箐口乡居都仡佬族村、岩脚镇、梭戛乡高兴、水城县金盆乡、果布戛乡、发耳乡、鸡场乡、顺场乡和钟山区月照乡对彝文古籍、布依族古籍、苗族、仡佬族古籍进行了普查。并深入盘县普古乡、松河乡、城关镇对彝文古籍和满文古籍进行了普查和收集。

在彝文古籍征集中的,由于一些收藏者不愿出让“传家宝”,工作人员只有借来手抄后转存。六盘水档案局的王留德就是经常这样做的。两年下来,他已抄了厚厚的两大本彝文,折合汉字30多万字。

王留德说,2006年彝文古籍被列为国家重点档案进行收集后,六盘水市档案局在民间展开了大量的征(收)集工作。“保守估计六盘水民间彝文古籍有五六千件,但到目前为此,我们只征收到四百件。”王留德说,征集难的原因,主要是彝文古籍都是彝族同胞的“传家宝”,保存者大都不愿意拿出来,即使有的愿意拿,也只能是借,而且还得通过族人同意。

2009年初,王留德在六枝特区箐口乡麻窝村,发现一张姓村民收藏有一本记录彝族同胞生产生活等全面风俗习惯的彝文古籍,但对方却不愿意献给档案局保存。“书已经很陈旧了,如果再保管不善,有可能完全腐烂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就会至此消失,那多可惜啊!”王留德说,在不能出钱买、对方也不赠送的情况下,他突然想到了誊抄。

说服这位姓彝族同胞之后,王留德给他打了一张借条,将古籍接回,开始誊抄。此后的时间里,王留德只要一有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就会埋头苦抄。王留德说“抄的目的,就是想把文化留存下来,保存住社会记忆。”民间许多收藏的村民因保管不善,这些古籍普遍腐蚀较为严重,如果不抄下来,将面临消失。

古为今用,民族古籍展新貌民族古籍工作机构建立后,六盘水市古籍工作者按照“组织、联络、协调、指导”的工作职责,以“救人、救书、救学科”为己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后世负责的责任感,团结协作,克难攻坚,在独立自主完成国家、省布置的重点文化项目的基础上,还开展了与省内外、市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协作攻关,不断创新民族古籍工作方式,最大限度的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柳远胜说,近年来,六盘水市民族古籍办共收集了600多册彝文古籍,完成了《六盘水市志·民族志》的编纂任务,该书共30余万字,2002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填补了六盘水市无民族史志的空白,并荣获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丛书《贵州六盘水市彝族辞典》编纂任务。该书共30余万字,2002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填补了六盘水市无民族工具书的空白。

此外,还完成了《六盘水民族风情》编纂任务,该书20多万字,2006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填补了六盘水市无活态文化出版物的空白。先后在四川民族出版社、贵州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近百万字的彝族古籍《夜朗同亭》、《盘县彝族古歌》、《盘县彝族民歌选》、《盘县彝语地名考释》等民族古籍。完成了国家民委“十五”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彝族卷、苗族卷、布依族卷、仡佬族卷》六盘水片区编纂任务。刊印了100多万字的《六盘水民族古籍》1—3册。

对外合作凉都文化展风采近年来,六盘水市民族古籍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参与了中国《彝文金石图录》、《中国彝文<指路经>译集》、《中国彝文字典》、《中国彝文字集》、《中国彝族毕摩绘画》、《中国彝族通史》等编纂工作。

在课题研究方面,参与并指导六盘水师范学院省长课题“六盘水彝族历史文化研究”。与“国家民委民族古籍保护与学术中心”、“国家民委民族古籍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央民族大学古籍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彝族古籍文献学术中心”协作开展了六盘水市彝族文献系统化、信息化工作,与“国家民委民族古籍保护与学术中心”共同开展了六盘水市民族古籍进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

在工作中,六盘水市民族古籍部门还积极参与文化园区项目建设,为园区建设提供典籍、文化支撑,完成了《海坪彝族文化园》、《陇脚布依族文化风情园》一期工程,填补了六盘水市无布依族、彝族文化生态园区的空白。

民族古籍整理任重道远从头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柳远胜指出。

这些问题包括对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的认识有待提高、民族古籍事业人才匮乏日益突显、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在现代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建设性破坏严重,一些民族地区对民族古籍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许多具有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村落被破坏,拆旧城建新城、拆旧村建新村的现象较为严重。民族古籍空间与传统的有形遗存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承载民族古籍的特定空间荡然无存,也就难以实施有效的保护。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凉山州网-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