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凉山生活 >  瓦曲村――演绎彝族银饰之美

瓦曲村――演绎彝族银饰之美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15-05-17 12:12:02 浏览:   【】【】【

彝族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银饰加工在其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久远的历史。

越西县乐青地乡的瓦曲村是彝族银饰生产加工较为集中的地方,在这里,各类银饰用品的制作几乎是呈现出了家家生产,户户经营,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叮铛……叮铛……”,象是泉水叮咚,抑或是天籁来音,行走在瓦曲村,一声声悦耳的敲打声轻轻响在耳畔,回旋在心底。

阳光洒满偌大的院坝,青年师傅海来德扎正咬着银丝,神情专注地忙着自己的活儿。或穿、或折、或皱,一根根银丝在海来德扎的手中上下跳跃,左右摇摆,来回不停地绕线成圈,那娴熟的技艺功夫让人惊叹不已。

“缠丝绕线成圈,这是每一件银饰作品成型之前所必须经历的一道程序“,指着身旁正在打磨的银镯和戒指,海来德扎介绍着说,银饰加工是一项手工技术活特别讲究的工艺,往往一件作品要经过拉线、成型、抛光、养蜡、上色、清洗等诸多程序。

除海来德扎本人外,他一家的银饰加工还另外雇请了6个工匠师傅帮助加工生产,其工钱一般是以计件提成计算,一个师傅一月的收入大概在600元左右。和大多数经营户一样,海来德扎的产品的销售大致有着三条途径,一是在逢场赶集之日上街兜售叫卖;二是订单产生,满足中间商的市场销售需要;三是加工生产一些别具个性化特征的银饰产品,为顾客提供“量身订做”的服务。

在瓦曲村,银饰加工这一行当,海来德扎也只能算是晚生后辈了。

瓦曲村是一个彝族聚集村,全村186户人家,从事银饰加工的就已达108户,在这里,银饰加工不仅是彝族传统的文化艺术,也是彝族老乡经营致富的衣钵,在越西有着“银饰之村”的美誉。

听村里的老人讲,瓦曲村的银饰加工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最初的银饰用品往往是作为儿女婚嫁之用,简单的辅以一些商品交易活动。随着商品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发展,瓦曲村人家的银饰加工逐渐演化成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手工技活,依赖这一行当,诸多的工匠在满足了自身家庭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时,将自己的产品推入市场,扩大了银饰作品的市场化运作,时至今日,成为了瓦曲村的一项支柱性产业。

家庭作坊式的原始经营模式,如今依然还在瓦曲村的银饰加工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火炉、打台、拉线板、手钳、平凿,就是依靠着这些粗糙落后的工具,能工巧匠的师傅们却精雕细琢出了耳坠、脖圈、领花等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手工作品。品种繁多,花色各异,做工精良,瓦曲村的银饰用品在市场中备受顾客的青睐和欢迎,吸引了周边美姑、金阳、布拖、昭觉等县市的客商前来订单收购,在凉山市场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饮水思源,追溯历史,阿说阿且老人应该算是瓦曲村银饰加工手工技艺的“创始鼻祖”。早在30多年前,阿说阿且老人孤身一人从临县昭觉比尔迁移至瓦曲村,为养家糊口,盘活家人,阿说阿且凭借自己银饰打造的一手绝活迅速在异地他乡站稳了脚根,受到了同乡邻里的尊敬和爱戴。为了将这一手工技活一代一代传接下去,老人在村里广收学徒,传授技艺,几十年的发展成就了如今瓦曲村如此蓬勃,人丁兴旺的可喜局面。

青出于蓝胜于蓝。许多的后生能人现在已经走出家门,正在把彝族这一古老的银饰文化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方。年轻的威色本布在学艺成功后,凭借自己对市场的认识和把握,把生产加工银饰的场地移至到申果庄瓦吉木村,收学徒、传技艺、搞生产。如今,威色本布的银饰生意已是红红火火火,更人刮目相看。

承传与发展,在年轻一代的能工巧匠中,个别精明的手艺人开始从简单的作坊生产中剥离出来,走市场,找订单,跑销路,雇请工人,跳出狭隘思想的观念束缚,名副其实的充当起了专业的商人角色,不仅把银饰加工发展成为了加工、收购、销售一体化市场运作,而且还将银饰加工肢解演绎成了熔化、拉丝、清洗、成型等诸多专业工作程序,赋予了这一民间彝族艺术更强的生命力。

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站长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谢谢,凉山州网-源凉山新闻网/图百度图库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