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凉山州网首页 > 凉山资讯 > 走进凉山 >  探访雷波县唯一的苗族聚居村-箐口山上苗家人

探访雷波县唯一的苗族聚居村-箐口山上苗家人

文章编辑:凉山州网(www.liangshanzhou.com)  时间:2015-03-21 22:10:04 浏览:   【】【】【

苗寨人民载歌载舞迎宾朋。

 

苗寨的“三房”、公路改造、自来水、输电线、通讯、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卫生设施等项目于2008年底基本完工,89户村民全部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青砖瓦房。

 

雷波县生活着16个少数民族,苗族是仅次于彝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雷波苗族虽然总人口不足1000人,居住历史不足70年,但是,他们始终保持苗族特有的本色和习俗——秋高气爽,湛蓝的天空洁净得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雷波县箐口乡海拔2200多米的箐口山上,落叶松和罗汉竹林郁郁苍苍,依稀有金黄的树叶跳跃其间,犹如点缀在林海绿波上的灿烂星星格外显眼。

 

秋阳下,比山景更显眼的是山下那一大片白墙青瓦、错落有致的美丽村庄,那是雷波县独一无二的苗族聚居村——苗寨。

 

据《雷波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苗族从云南省永善县迁入雷波垦区,分布在今谷米、渡口乡一带。解放后又陆续迁入一批,于箐口乡建苗族村。”如今,箐口乡罗汉沟村苗寨生活着100余户360多名苗族村民,是雷波县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虽然,大部分人已说不清自己最初来自何方,但苗族群众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本质和风情。

 

从中原迁徙云贵 跨过金沙江定居老熊坪 惠民春风吹拂 苗寨旧貌换新颜 从中原迁徙云贵 跨过金沙江定居老熊坪沿着水泥路走进苗寨,村民们的房屋大多关门闭户,走进唯一一户开着门的人家,客厅里仅有一名小孩在看电视。小孩怯生生地望着我们,我们无法与他交流。退出房门,刚好一位老人背着一背篓玉米走进院子,老人名叫王银发,已70岁高龄,他说,大家都在坡上忙秋收,家里基本上只有不能劳动的孩子看家。

 

在王银发家门前,老人剥着玉米外壳,我们也一边帮忙,一边与他聊天。谈及苗族人的历史,王银发说,他也是从老一辈人那里听来的,不知真假。传说2000多年前,苗族同胞聚居在中原地区,在一场与外族的战争中,端午节前一天战败,乡亲们被迫背井离乡,分三支队伍远走他乡。其中一支队伍南下,领队的最高首领由于生活的艰辛和日夜奔波,在路途中身染重病不能行走,他躺在地上对乡亲们说:“我们虽然离开了家乡,但是不能忘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更不能忘了本民族的文字。要记住我们是从家乡的九道梁下来的……”话未说完,首领带着许多遗憾离开了人世。乡亲们十分悲痛,含泪安葬了首领。他们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勇往直前朝前走,走了1个月零26天,到贵州、云南等地才定居下来。

 

王银发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还不足10岁,随父母从云南省昭通地区迁入雷波,前后陆陆续续几十户集中居住在箐口乡罗汉沟村一个叫老熊坪的高山上。老熊坪海拔在2500米左右,紧靠森林。由于气候寒冷,泥土不能打墙盖房,苗族群众只好用竹木搭建窝棚居住。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马铃薯和荞子。苗族村民很少养殖牲畜,几乎每户人家都养有猎狗,闲暇时间便进山打猎改善生活。

 

1983年,老熊坪苗族村村头裂开一条约2公分宽、500多米长的地缝,1984年裂缝增大到5至17公分,有大面积滑坡的危险。1985年,县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将苗寨搬迁下山到现在居住的地方,修建了土木结构的房屋重建苗寨。

 

惠民春风吹拂 苗寨旧貌换新颜苗族同胞虽然从老熊坪山上搬到了山下,但居住地仍然属于高寒山区,土地贫瘠,气候较为恶劣,主要农作物玉米和马铃薯产量都较低。加上苗族同胞思想观念陈旧,缺少与外界交往,直到2008年“三房”改造前,苗寨也没有大的变化。89户共300多名苗族群众的住房,仍然是20多年前的土墙茅草房,历经风雨已破烂不堪,摇摇欲坠。村里不通公路,不通电,没有清洁的饮水,村民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穷日子。村里的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全村仅有2名中学生;村民们生病无钱医治,一般是上山采草药,能治则治,不能治就只有死路一条。

 

2007年春,雷波县委中心学习组到苗寨调研,看到苗族群众的房屋因年代久远,已变得破烂不堪,几乎遮挡不住风雨。走进一户村民家中,低矮的空间黑乎乎的,没有电灯,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粮仓里也没有几粒粮食,整个房间除了黑,就是空。再走访村民,看到村民陶开学正上初中的儿子陶东荣,生病后无钱医治,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家里已准备为他料理后事;村民李建富家里,3口人只有一张床;村民王志华一家5口人,全部家当就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烂房子,孩子也辍学校外;村民朱学明竟然安了一张床在牛圈里,是为晚上守夜防止耕牛被盗……在进一步调研中,还了解到苗寨不通电,没有自来水,基础设施薄弱,粮食产量低,经济落后,村民们几乎都缺口粮,杀不起过年猪,生病无钱医治,有的甚至吃盐巴都困难,生活极度贫困。

 

针对苗寨贫穷落后的状况,县委召开专门会议,对如何尽快改善苗族同胞生产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脱贫越温进行了认真研究,全面规划了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帮困、产业发展等15个项目,并指派一名副县长负责项目的全面实施。

 

苗寨以“三房”改造为重头戏的15个建设项目于2008年初起动,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下,经过各部门的努力工作,苗寨的“三房”、公路改造、自来水、输电线、通讯、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卫生设施等项目于当年底基本完工,89户村民全部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青砖瓦房。

 

苗寨“三房”改造后,通村公路进了村,自来水、输电线进了家门,村民们全部纳入农村低保,适龄儿童都进了学校读书,没有一个辍学;村里有卫生院,有村民活动室,有篮球场。茶余饭后,劳动之余,村民们开始跳舞、打篮球,看电视,业余生活与从前完全不一样。而变化最大的是村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每周末村民们都要进行大扫除,年轻人已开始外出打工,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在村两委会带领下,村民们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种魔芋、种大红袍花椒,发展畜牧业、旅游业,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今天的苗寨,人们不仅看到房屋新,而且看到了群众生活新、观念新、思想新的新面貌。

 

源于四川在线/图源于百度图库
凉山州网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

凉山州土蜂蜜

关于我们 | 网站申明 | 广告合作 | 文明上网 | 投诉建议 | 凉山新闻 |服务条款

网站声明:本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谢谢

Copyright ©2008-2021 www.liangshanzhou.com 凉山州网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13883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法律顾问:张松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7号